摘要
2025年7月第1周全球汽车制造行业动态汇总一、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福田汽车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已批量应用于24V启动锂电,并装配在全平台电动轻卡上,标志着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
2025年7月第1周全球汽车制造行业动态汇总一、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 福田汽车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已批量应用于24V启动锂电,并装配在全平台电动轻卡上,标志着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宁德时代在重庆问界超级工厂投产高端电池生产线,采用智能化、数字化产线,为问界系列车型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 智能驾驶技术升级 - 蔚来汽车将自研全球首款车规级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应用于ET9、新ES6等多款车型,单颗计算能力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X芯片,功能安全等级高且功耗控制领先。
-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并与大疆联合开发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提升智能驾驶体验。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的华望汽车,将整合双方在智能化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链资源上的优势,打造面向30万元级高端市场的创新产品,首款车型预计2026年面世。
氢燃料电池技术探索 宝马集团公开展示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原型车,搭载宝马开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积极评估商业化前景,认为氢燃料技术在长距离、高负载商用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二、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中国车企市值崛起
- 小米集团凭借小米YU7的上市表现强劲,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推动市值攀升至1.55万亿港元,稳居全球车企市值第三位。
- 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14.6万辆,同比增长33%,市值飞涨,A股股价一度突破400元。
- 赛力斯和理想汽车作为新势力车企,市值超越传统车企上汽集团,分列全球车企市值第16位和第20位。
- 外资品牌调整策略
- 保时捷因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接连下挫,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滑40.6%,销售回报率降至8.6%。
- 日产与东风汽车成立新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主要涉及汽车出口业务,旨在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
- 特斯拉二季度交付量为46.6万辆,虽同比增长5%,但低于市场预期的48.2万辆,维持全年交付量预期不变,预计全年交付量将达到200万辆。
- 政策与市场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预计首次超过50%,乘用车市场更将接近60%,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65%,并在全球汽车出口中蝉联冠军。
- 比亚迪、长安汽车、北汽蓝谷等车企宣布废除此前所有金融方案及“一口价”促销政策,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主动修复行业恶性竞争。
- 小米YU7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事件引发争议,凸显性能与安全的平衡难题,但超高热度被部分车企视为“价格战无意义”的刺激因素,加速行业转向品质竞争。
三、供应链与产能优化- 电池供应链布局
- 宁德时代成立新公司“时代电服(宁德)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领域,由宁德时代间接全资控股,显示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战略扩展。
- 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今年6月单月新建站达101座,连续两个月单月新建换电站数量突破100座,加速换电网络布局。
- 产能调整与效率提升
- 比亚迪被曝在至少4家工厂取消夜班、减产超1/3,并暂停新生产线建设,以应对行业库存压力。
-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全球产能严重过剩”,不再新建工厂;东风、广汽等亦整合产能优化结构,行业库存压力显著,乘联会数据显示当前库存高达345万辆。
- 智能化与数字化生产
- 深圳斯诺凡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开区达成合作协议,投资5亿元建设智能座椅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重点打造智能座椅传感器生产基地、座椅舒适系统总成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
- 泛半导体先进材料及核心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源顺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半导体引线精密组件项目及泰美科全球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昆山开发区集中举行,三大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四、国际合作与出口动态- 中国汽车出口加速
- 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口集团旗下汽车滚装船“扎赫尔”轮在宁波舟山港装载近4000辆国产汽车后开启首航,途经中东、地中海和非洲地区,最终抵达埃及达米埃塔港,成为行经该区域的首条汽车出口滚装航线。
- 粤港澳大湾区“穗港汽车出口快线”正式开通,52辆新能源汽车从南沙码头出口监管仓驶出,搭乘滚装船运往香港,将上牌时间从14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促进新能源汽车出口。
- 国际标准与合作
- 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网联车辆电磁辐射抗干扰ISO国际标准《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V2X辐射抗扰度》正式发布,来自韩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了该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 通用汽车与NVIDIA合作,利用AI、仿真和加速计算来打造下一代汽车、工厂和机器人,旨在提升汽车体验和AI制造业水平。
五、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技术竞争与成本压力
- 固态电池技术虽取得突破,但商业化进度仍需时日,电池材料争夺加剧,锂、镍、钴资源竞争激烈,回收技术成为战略重点。
- 欧盟碳关税与中国双碳政策倒逼车企加速低碳转型,电池数字护照、碳排放核算标准将细化,企业需通过零碳工厂、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减排。
- 智能化与电动化融合
- L2级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配置,覆盖25%的新车;NOA技术将大规模应用于10万-20万元主流车型,推动智能驾驶平民化。
- 800V高压平台车型销量激增,推动超充站建设提速,北京、重庆等城市计划在2025年建成千座级超充站。
- 全球化与区域化布局
- 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以规避贸易壁垒,而跨国车企则深化在华研发与生产,形成“新本土化”竞争格局。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分离风险促使车企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区域化生产成为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