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对富洋烧烤店 "6・21" 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涉刑事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这起造成31 人死亡、7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5114.5 万元的悲剧中,宁夏国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志国等 15 名被告人,因重大责任事故罪或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分别被判处六年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其中3人被禁止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职业,3 名仅执行上级指令的一线员工因主观过错较小,被依法适用缓刑。此次判决不仅是对事故责任的司法定调,更成为检验检测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警示。 根据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公布的权威报告,事故直接原因是液化石油气配送企业违规配送不符合标准的液化石油气钢瓶(俗称 "双嘴瓶"),而宁夏国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专业检验机构,在 2018 年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 "双嘴瓶必须区分气液相阀口径" 的情况下,未按《气瓶安全技术规程》(TSG 23-2021)第 8.5.6 条规定更换大口径液相阀,违规出具合格检验报告,导致涉事气瓶流入市场长达 5 年。这种违反 "气液相阀口径差异不得小于 2mm" 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直接造成用户误接液相管道引发燃气泄漏,最终酿成惨剧。 事故链条中,液化石油气配送核心责任方宁夏龙江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简称 “龙江公司”)的违规行为同样触目惊心。根据国务院调查报告,该公司自 2016 年起长期向富洋烧烤店配送未经合规检验的 “双嘴瓶”,其充装记录显示 2023 年 6 月超量充装达 333 次(超量率达 27%),且未按规定配备持证充装作业人员 ——2016 年申领燃气经营许可证时,该公司无一人通过 “气瓶充装作业人员考核”,却凭借虚假材料通过银川市行政审批部门审核。更关键的是,龙江公司在 2018 年监管新规实施后,为规避成本,通过切割阀口螺纹、加装转接套管等方式篡改阀门结构,使本应具有明显尺寸差异的气液相阀外观无差别,直接导致用户无法区分接口功能。这种 “送错瓶” 与国华检测 “验错瓶” 的双重失职,形成了 “违规充装 — 虚假检验 — 风险流通” 的完整隐患链条。 法院判决精准区分了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周志国等 3 名机构管理层人员,因组织实施虚假检测、签署虚假报告,被认定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主犯,分别判处 5-6 年有期徒刑;烧烤店经营者、燃气配送企业负责人等 12 人,因违规操作和安全管理失职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获刑 1-3 年。值得关注的是,3 名仅负责数据录入的一线员工适用缓刑,这一判决严格遵循了最高检第五十五批指导性案例(检例第 219 号)精神 —— 对未参与决策、仅履行基础岗位职责的基层人员,根据 "责任与过错相适应" 原则从轻处罚,既彰显法律威严,又体现司法温度。 本案还凸显了单位犯罪的双罚制适用。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国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责任主体,其违法行为同时触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其检验检测资质已被依法吊销。这种 "罚企业、追个人" 的双重追责机制,为行业敲响警钟:任何妄图通过 "内部免责协议" 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此次暴露的问题并非个案。 2024 年 9 月,新疆昌吉州某技术中心因简化混凝土强度检测程序、出具失实报告,被责令停业整顿 7 日并罚款 10 万元; 2023 年 5 月,北京某科技公司因安全评价报告存在 5 项重大疏漏,被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7500 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全国共查处检测机构违法违规案件 237 起,其中 21 家机构因出具虚假报告被吊销资质,反映出部分机构仍存在 "重利益轻责任" 的侥幸心理。 行业整治需构建 "技术 + 管理 + 监督" 三维防控体系: 1. 技术能力建设制度化陕西省建立的授权签字人闭卷考试制度值得推广,2024 年全省 326 家机构中,7 家因关键岗位人员考试不合格被暂停业务。检测机构应配备智能检测设备,如气瓶阀口自动检测仪、燃气泄漏红外成像仪等,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从技术层面杜绝人为干预。 2. 质量管控流程透明化山东省推行的 "检测过程可视化" 改革要求,机构需公开现场勘验影像、原始记录及报告签署流程,相关视频资料保存期不少于 6 年。建议建立 "检测数据区块链存证" 系统,通过分布式记账技术确保检测全流程可追溯,从管理层面堵塞漏洞。 3. 法律责任意识强化2024 年修订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增设 "刑事犯罪线索移送" 条款,明确违法所得超 50 万元或造成人员死亡的案件,必须移送公安机关。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如 2024 年 11 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召开的 "银川事故专题研讨会",通过模拟法庭推演让从业者直观感受法律后果。 检验检测机构作为 "技术执法者",手中的检测报告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生命安全的 "技术保单"。宁夏国华检测的教训深刻表明:当检测数据沦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当技术规范被束之高阁,安全防线就会形同虚设。每一个检测环节的失守,都可能转化为吞噬生命的火焰;每一份虚假报告的流出,都是对公共安全的背叛。 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 5.9 万家,年出具报告 6.8 亿份,覆盖 90% 以上的生产经营领域。这些数据背后,是亿万群众对 "检测即信任" 的朴素期待。行业从业者必须清醒认识:我们签下的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法律责任;盖上的每一枚印章,都凝聚着社会信任。唯有以 "如履薄冰" 的专业敬畏、"铁面无私" 的责任担当,才能让检验检测真正成为守护安全的 "铜墙铁壁",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技术保障。 |
2025-6-29
2025-6-29
20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