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品药品安全聚焦- 婴幼儿奶粉再曝风险:某进口奶粉品牌因维生素D添加量超标(超国标3倍),或致儿童高钙血症,海关总署紧急叫停涉事批次入境,已售产品可凭小票退货。
- 网红减肥药含管制成分:某“纯植物”减肥胶囊检出芬特明(一类精神药品),长期服用可致成瘾、心律失常,警方已捣毁生产窝点,消费者切勿轻信“无副作用”宣传。
2. 医疗器械质量警报- 隐形眼镜透氧量不达标:某日系美瞳品牌因透氧率低于国际标准(DK/t<25),或引发角膜缺氧、感染,监管部门要求电商平台下架并召回问题产品。
- 血糖试纸误差致误诊:某国产血糖仪配套试纸被曝测量值偏差超±15%,多名糖尿病患者因误判病情调整用药,企业启动召回并免费更换试纸批次。
3. 消费品质量黑榜- 儿童防晒霜致敏物超标:某网红儿童防晒霜检出未标注的香精致敏原(苯甲醇超标5倍),多地儿童出现红肿、瘙痒,品牌方被罚款并下架全线产品。
- 充电宝过热爆炸隐患:某品牌充电宝因电芯缺陷导致多起过热、冒烟事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企业召回2024年生产的50万件产品,消费者可申请免费更换。
4. 监管动态与标准升级- 直播带货“最低价”合规指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规,禁止主播以“全网最低价”误导消费者,虚假宣传将面临吊销直播权限及最高200万元罚款。
- 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强制认证:2025年7月起,所有上市新能源车需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未达标车型禁止销售,车企需公示电池安全等级。
5. 技术赋能质量追溯- 区块链溯源覆盖进口冷链:全国超80%进口冷链食品实现“一物一码”区块链追溯,消费者扫码可查原产地、核酸检测、消杀记录,假冒进口食品无所遁形。
- AI质检提升工业品良率:某家电企业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空调压缩机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8%,年减少不良品损失超千万元。
6. 消费者维权提示- 警惕“免费试用”陷阱:多地查获美容机构以“免费体验”诱导消费者高额消费,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签署协议前需明确费用、退换政策,保留消费凭证。
- 网购药品认准“网售标识”:购买处方药需通过合法平台(显示“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无资质平台售药按贩卖假药论处。
快报总结: 本周质量风险集中于婴幼儿食品、医疗器械、网红消费品,直播带货与新能源汽车成监管新重点。消费者需认准追溯码、警惕“免费”陷阱,优先选择通过安全认证的产品。 |